1 总 则 |
╁2 术语和符号 |
╁3 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.1 一般规定 | 3.2 材 料 | 3.3 适用高度和高宽比 | 3.4 结构平面布置 | 3.5 结构竖向布置 | 3.6 楼盖结构 | 3.7 水平位移限值和舒适度要求 | 3.8 构件承载力设计 | 3.9 结构抗震性能设计 | 3.10 抗震构造等级 | 3.11 特一级构件设计规定 | 3.12 抗连续倒塌设计基本要求 | 3.13 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 |
|
╁4 荷载和地震作用 4.1 竖向荷载 | 4.2 风荷载 | 4.3 地震作用 |
|
╁5 结构计算分析 5.1 一般规定 | 5.2 计算参数 | 5.3 计算简图处理 | 5.4 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| 5.5 结构弹塑性分析及薄弱层弹塑性变形验算 | 5.6 荷载组合的效应 |
|
╁6 框架结构设计 6.1 一般规定 | 6.2 截面设计 | 6.3 框架梁构造要求 | 6.4 框架柱构造要求 | 6.5 钢筋的连接和锚固 |
|
╁7 剪力墙结构设计 |
╁8 框架-剪力墙结构设计 |
╁9 筒体结构设计 9.1 一般规定 | 9.2 框架-核心筒结构 | 9.3 筒中筒结构 | 9.4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结构 | 9.5 重力柱-核心筒结构 |
|
╁10 巨型框架-核心筒结构设计 |
╁11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11.1 一般规定 | 11.2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| 11.3 全框支剪力墙结构 | 11.4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| 11.5 错层结构 | 11.6 连体结构 | 11.7 竖向体型收进、悬挑结构 |
|
╁12 混合结构设计 12.1 一般规定 | 12.2 结构布置 | 12.3 结构计算 | 12.4 构件设计 |
|
╁13 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3.1 一般规定 | 13.2 地下室设计 | 13.3 基础设计 | 13.4 桩身构造 |
|
╁14 结构隔震、消能减震和风振控制设计 14.1 一般规定 | 14.2 结构隔震设计 | 14.3 结构消能减震设计 | 14.4 结构风振控制设计 |
|
╁15 高层建筑结构施工 15.1 一般规定 | 15.2 施工测量 | 15.3 基础施工 | 15.4 垂直运输 | 15.5 脚手架及模板支架 | 15.6 模板工程 | 15.7 钢筋工程 | 15.8 混凝土工程 | 15.9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| 15.10 混合结构施工 | 15.11 复杂混凝土结构施工 | 15.12 施工安全 | 15.13 高温和雨期施工 | 15.14 台风防御措施 | 15.15 绿色施工 | 15.16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施工 | 15.17 BIM技术应用 |
|
附录A 楼盖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计算 |
附录B 广东省基本风压与风荷载体型系数 |
╁附录C 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C.1 地震动功率谱和人工模拟地震波 | C.2 线性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| C.3 非线性时域显式随机模拟法 |
|
附录D 墙体稳定验算 |
附录E 钢管混凝土斜交网格筒节点设计方法 |
╁附录F 圆形钢管混凝土构件设计 |
╁附录G RC梁-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环梁承载力设计方法 G.1 节点环梁受拉环筋和箍筋的计算 | G.2 钢筋混凝土无梁楼盖-圆钢管混凝土柱节点环梁受拉环筋和箍筋的计算 | G.3 环梁节点与钢管混凝土柱联结面的抗剪承载力验算 |
|
附录H 结构弹性、弹塑性时程分析可选择的地震波 |
本规程用词说明 |
引用标准名录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