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1 总则 |
| ╁2 术语和符号 |
╁3 隧道调查及围岩分级| 3.1 一般规定 | | 3.2 资料搜集 | | 3.3 地形与地质调查 | | 3.4 气象调查 | | 3.5 工程环境调查 | | 3.6 围岩分级 |
|
╁4 总体设计| 4.1 一般规定 | | 4.2 隧道位置选择 | | 4.3 隧道线形设计 | | 4.4 隧道横断面设计 | | 4.5 横通道及平行通道 | | 4.6 监控量测与超前地质预报 | | 4.7 施工计划 |
|
╁5 建筑材料| 5.1 一般规定 | | 5.2 材料性能 | | 5.3 防排水材料性能 |
|
╁6 荷载| 6.1 一般规定 | | 6.2 永久荷载 | | 6.3 可变荷载 | | 6.4 偶然荷载 |
|
╁7 洞口及洞门| 7.1 一般规定 | | 7.2 洞口工程 | | 7.3 洞门工程 |
|
╁8 衬砌结构设计| 8.1 一般规定 | | 8.2 喷锚衬砌 | | 8.3 整体式衬砌 | | 8.4 复合式衬砌 | | 8.5 明洞衬砌 | | 8.6 构造要求 |
|
╁9 结构计算| 9.1 一般规定 | | 9.2 衬砌计算 | | 9.3 明洞计算 | | 9.4 洞门计算 |
|
╁10 防水与排水| 10.1 一般规定 | | 10.2 防水 | | 10.3 排水 | | 10.4 洞口及明洞防排水 | | 10.5 寒冷地区隧道防排水 |
|
╁11 特殊形式隧道| 11.1 一般规定 | | 11.2 小净距隧道 | | 11.3 连拱隧道 | | 11.4 分岔隧道 | | 11.5 棚洞 |
|
╁12 辅助通道| 12.1 一般规定 | | 12.2 竖井 | | 12.3 斜井 | | 12.4 平行通道与横通道 | | 12.5 风道及地下机房 | | 12.6 交叉口 |
|
╁13 辅助工程措施| 13.1 一般规定 | | 13.2 围岩稳定措施 | | 13.3 涌水处理措施 |
|
╁14 特殊地质地段设计| 14.1 一般规定 | | 14.2 膨胀性围岩 | | 14.3 岩溶 | | 14.4 采空区 | | 14.5 流沙 | | 14.6 瓦斯及有害气体 | | 14.7 黄土 | | 14.8 高地应力区 | | 14.9 多年冻土 |
|
╁15 隧道路基与路面| 15.1 一般规定 | | 15.2 隧道路基 | | 15.3 隧道路面 |
|
╁16 抗震设计| 16.1 抗震设防分类和设防标准 | | 16.2 地震作用 | | 16.3 抗震验算 | | 16.4 抗震措施 | | 16.5 洞内设施 |
|
╁17 改扩建设计| 17.1 一般规定 | | 17.2 隧道改扩建方案设计 | | 17.3 隧道扩建 | | 17.4 隧道改建 | | 17.5 增建隧道 |
|
╁18 洞内预留预埋及构造物| 18.1 一般规定 | | 18.2 预留预埋 | | 18.3 电缆沟 |
|
| 附录A 围岩分级有关规定 |
| 附录B 隧道建筑限界与内轮廓图 |
| 附录C 型钢特性参数表 |
| 附录D 浅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|
| 附录E 浅埋偏压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|
| 附录F 小净距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|
| 附录G 连拱隧道围岩压力计算方法 |
| 附录H 明洞回填荷载计算方法 |
| 附录J 洞门墙土压力计算方法 |
| 附录K 地震荷载计算方法 |
| 附录L 荷载结构法 |
| 附录M 地层结构法 |
| 附录N 钢筋混凝土受弯和受压构件配筋量计算方法 |
| 附录P 隧道支护参数表 |
| 本规范用词用语说明 |